在全国公证工作会议上,司法部部长张军强调——当前,公证机构体制不顺问题是影响公证事业发展的突出因素。
“一些地方公证队伍发展不起来,服务能力跟不上,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公证需求,有的地方甚至一证难求,归根到底是公证机构体制机制不顺、活力不足。推动公证事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张军指出。
“17年来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经验表明,只能向改革要活力,不推进改革就相当于‘慢性自杀’。”
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司长周院生在贯彻落实全国公证工作会议精神培训班上“开门见山”。
早在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就明确提出,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2005年颁布的《公证法》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去年底,司法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公证机构改革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公证机构的属性和定位,指明了公证工作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应该说,这些政策、法律规定都已经十分明确,问题是我们落实得很不到位。”周院生指出。
从全国范围看,截至2016年底,全国3001家公证机构中,行政体制的公证机构还有894家,占29.8%,事业体制1984家,占66%,合作制试点公证机构20家,占0.7%。事业体制公证机构中,全额拨款的公证机构811家,差额拨款220家,自收自支953家,分别占41%、11%、48%。
周院生嘱托参加培训的学员,务必深刻认识和把握推进公证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讲到为何不推进改革就相当于“慢性自杀”,周院生提出不改革的三大危害:
一、公证不改革,队伍就发展不起来
补充公证员
过去
费尽心思通过一般任职、考核任职为公证机构补充公证员
结果:始终徘在1.3万人左右,年龄结构老化,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公证员比例不高,高素质人才总体偏少等。
现在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举例:河北山海关一个刚刚行政转事业的公证处,拿出4个事业编面向全国招聘3个公证员和1个公证员助理,吸引来四百多人报名,其中40多名报考者都有法律职业资格。
二、公证不改革,服务能力就上不去
部分地区出现了“限号办证”事件,是服务能力不足的最直接、最浅层体现。
还要追问——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挖掘并实现公证无可替代的价值,守好公证这块阵地?
比如,区块链技术自动存证、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核心优势正在被不断发掘,并在金融等多个领域探索应用,这对公证会造成哪些冲击?
比如,无现金支付、人脸识别、虚拟财产支配等技术兴起,对公证服务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再比如说,针对不法分子流窜各地利用假人假材料骗取公证书的行为,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公证机构、公证员的识假防骗能力?
“不进行改革,这些服务能力的提高就会一直停留在纸面上。而公证机构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了,有了自主管理权,很多方面服务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了。”周院生说。
三、公证不改革,就是走向穷途末路
行政体制公证机构目前四面楚歌,不改不行——
1、按照财政部公布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行政体制公证处的公证费不在其中,也就意味着未改制的行政体制公证处严禁收费,这是铁律!
2、行政体制公证机构承担的责任更大,中部某省一行政体制公证处违法案件中,公证员出具错误公证书导致司法局赔偿了近40万元,公证员被检察机关以涉嫌玩忽职守罪刑事拘留。
“都到这个时候了,例子就摆在眼前,一些人还千方百计要将公证机构留在行政体制的‘襁褓’中,图的又是什么呢?”周院生不禁反问。
公证机构体制改革面临哪些现实困难和挑战,又有哪些政策可以用?敬请期待“解码全国公证工作会议精神(2)公证体制改革应当注意哪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