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懈怠前路 不辜负历史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7-13 14:28:10 浏览8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懈怠前路 不辜负历史

——在纪念昆明市明信公证处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段伟

  2016年8月1日,也就是今天,是明信的60岁生日。在很多偏远的地方,譬如云南的某些村庄,人们从60岁开始接受亲朋好友的祝寿,主人的子女和家人会摆宴席加以感谢。也就意味着,60岁是一个受人敬重的阶段的开始,在这个年龄之前,都不能被评价为所谓的“德高望重”。按照这种习俗,今天的明信应该收到很多来自行业内外的祝福的声音,应该有人来告诉我们,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公证处一路走来,帮助过很多人,有很多亲人和朋友愿意在某个场合喝着酒唱着歌,和我们这些从业者一起,喧闹一整夜。

  但事实上并没有这种声音和场面出现。

  现在先回头去看看1956年异常丰厚的故事基底,那一年苏丹民主共和国成立、摩洛哥和突尼斯独立、“皇马”首次在欧球夺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中国《解放军报》创刊、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验成功、“红塔山”香烟诞生、传奇歌手张国荣出生,这是积极的回忆;那一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去世、IBM创始人华特生病逝、马丁·路德·金被判有罪,这是消极的事件。历史总有欢欣鼓舞,也总写满自杀和淘汰。无论如何,这些事件都被作为集体回忆写进史册。明信的前身——昆明市公证处成立在这样的背景和氛围之下,六十年风雨跌宕,其间经历多少体制更迭、人事流转,在每一个“造梦者”和“追梦者”的努力下、在各相对方的推波助澜下,终于走到今天。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关于“老字号”的课题,如果单从时间长短上看,明信应该是不折不扣的“老字号”,公证行业更是——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值得被纪念、被庆祝。在这里,抛除各个发展节点上的大事记,我们要记住的只有一点,行业和机构的成长是一场漫长的接力,感谢每一个人所付诸的奋斗。

  我有幸见证明信在新世纪梦想主导下跌跌撞撞成长的过程并且起到一些带领的作用。2002年,昆明市公证处改制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吹响出师顺利的号角;2003年我们成为全国第二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公证处,同年启用“一条龙”服务点,综合性法律服务理念从那时开始实践;2004年,飞帆系统上线、外网运营、足球队建立、团支部成立;2005年正式实施“双休日”无休,全年365天受理公证;2006年开展以“传统——传承·传统的未来”为主题的50周年庆典;2007年我们正式更名为“昆明市明信公证处”,在全新的执业格局中摸爬滚打;2008年我们关注汶川地震的同时,经历长时间的业务冷嘲,“昆明模式”受到律师和媒体诘问,但最终挺过难关;2009年,拉丁鹰法律工作室成立;2010年,以VI为基础设计制作的各类新版办公用品正式使用、投入环境识别系统,大力开展和推广强制执行公证、成立房地产金融业务科;2011年,明信“一条龙”服务运营成熟,成为一种模式,“直通车”应运而生;2012年,明信实行总部和业务部门分离的组织构架,开启“绿色继承”服务;2013年因“国五条”冲击而导致业务井喷,明信加班加点应对,感受到需求量激增之下的工作效能局限;2014年成立家事法律服务中心、调研室和金融项目组,举办第一届拉丁鹰公证文化节;2015年与官渡法院共建多元化纠纷调处基地。

  历史是一面镜子,站在它面前的旧事物,无论辉煌还是荒凉,都已然无法改变。包括明信在内的公证同行的基本面貌已经形成,未来需要大力雕琢,若不梳妆打扮、不焕发精气神儿,在时间浪潮里呈映的失落情绪必然有增无减。过去六十年尤其是近十五年来,明信在跟随公证行业整体步伐的旅途中作出过一定的创新,也曾获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从来没有自诩为“雄鹰”或“巨人”的资本,她顶多可以用“茁壮成长”来概括,一路维持国家利益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公证,算是根正苗红。那些在传统领域作出的创举及其成果不会被快速流动的时间蚕食,它所充实的记忆一定会永远灌注于机构文化和人的内心,是值得珍视和延续的精髓之所在。

  但正如前面所说,在不断创新的态度下,在获得内部累积的过程中,包括明信在内的全国公证机构并没有收到来自行业外的“亲人”和“朋友”的祝福,相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质疑。2016年7月5日,《司法部关于废止〈司法部、建设部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通知〉的通知》让公证人黯然神伤甚至陷入恐慌的同时,我听到的是律师支持、老百姓欢呼的声音,这就是让公证“失落”的例证。但你能说这份文件对行业不利吗?不。它的出台实际上是还原事务解决途径的多重性,符合宽松氛围里的社会诉求和新型生活理念,契应自由竞争和社会多面性演绎趋向,有利于缓解绝对化通道中的公证人和当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在可谓得天独厚的业务领域再次失利,但行业恰恰可以因此反思“坐等上门”、“以证换证”、“盖章收费”的行政化业务模式桎梏,可以据此明了一个非常脆弱的运作体系依靠行政庇护而呈现的“繁荣”终归只会是昙花一现。多少年来被迫放弃收养公证、赠与公证等诸多事项的结果已经表明,缺少自我层面主动性改革的公证,一定会被分化甚至被吞噬。若某种观望态度继续蔓延,公证不但无法创造“后天”的附加价值,连“遗嘱效力优先性”等“先天”长处都可能被彻底瓦解。

  在中国这样一个机械奉行成文法的国家,人们常希望制度对事业作出先行照顾,“自上而下”地实现改革。多年来我们不断提出建议或者希望有人建议立法者在“民法典”中纳入公证,期待《继承法》、《物权法》、《担保法》等实体内容中出现法定公证事项,但基本都已经告败。这是因为,制度的核心是对一般逻辑和过往经验的理性总结并在对未来作出一定预测的基础上实施社会关系调整,在行业没有发挥普遍价值之时,立法者的主动青睐只能是天方夜谭。况且,过去无论是在行政保护层面还是规则调整层面,在国家授权下具有天然垄断优势的公证得到过很多的惠顾。然而世界格局不断变化,如今,在国家提出“放缓增速”的总体要求和“简政放权”的方针下,在衡平供需关系、强调去中心化、追求效率和品质的互联网时代,公证已无力奢望政策利好,或者说,这些外部因素从来就不是影响行业发展的核心矛盾所在。改变执业素养、提升主体竞争力才是对真正“内因”的改良。

  解决问题需要先搞清楚问题所在。影响公证发展的消极“内因”是什么?我认为是传统根源、是体制遗留问题。2000年以来,全国公证机构轰轰烈烈地从行政组织向事业单位改制,同时尝试建立合作制试点,2012年启动的事业体制公证机构分类改革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再细化。然而到今天,那些已经完成改制的公证机构也尚未走出体制束缚。体制改革是为实现法律资源和各类社会资源在公证之上的重新配置,以强有力的主体保障促进公证为民,提升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是对公证的社会关系的调整而不是内部秩序的疏导,是外在的相处方式的优化而不是为满足自我生存目标的转变。纵览我们行业,除了在宣传材料中被夸大的数据和故事,公证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没有明显改进。在实现内部管理自主的同时,“拿证来证”的行政化模式一直主导公证实践;在实行绩效工资制的同时却引来诸多质疑,因为绩效的核心在于外部价值反馈即来自社会的正向评价,而公证处将公证员依靠没有杠杆作用的“定价”获得的收入作为唯一分配标准,“用利益激发活力”的机制运作出一批“职业盖章员”,但在业外人士看来,这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凭空”出现——大众倾向于律师的工作价值,而公证费过高就成议论热点,它指明一个残酷的事实,公证机构在改制后依然被百姓认作是行政机关或类似于国家机关的主体,公证执业者为安抚质问者而用尽全力解释甚至隐瞒真实工资时,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是,“以利他实现利己”的正当生活哲学离我们还有多远?另外,程序取舍和技术创新的动作没有令二者形成融洽关系,忽视经验调用能力和创新动力的程序规制正在排斥诸多技术表达的机会,所带来的在社会上和司法场域中的负面反馈是:因公证书语言的细微差别而被登记机关要求返工,司法机关因“申请表”缺失而判定某项公证无效,这些后果都不是某具体成分上的问题,而是需要主体从自在场域走向他人视角,明确改革是为调整社会关系而不是自娱自乐;再者,公证的作坊式运营底板、落后的知识体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主动发现隐性需求为动力”的服务策略都在阻碍供需双方的正常接洽。

  深入这些问题探寻本质后我们会发现,公证体制改革不彻底、不成功的根源在于执业主体不愿意放弃身份庇护和垄断地位,因害怕失败和麻烦而不主动参与取证、监督履约、延伸代办等系列流程,忧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拒办信托遗嘱等全面发挥公证性能的实务。一些行政体制或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体制的公证机构在有能力进一步改制的情况下仍不愿舍弃“盔甲”;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合作制公证机构则因为演变路线和成效与体制改革的目标有很大差距而没能发挥示范作用,甚至于为规避风险和社会谴责而躲在“国家证明机关”的面具之下,试图以公信力威慑各类对象却反而削弱公信力。

  当传统成为一种负担之时,是放下还是固守,答案不言自明。公证走到今天,想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就必须轻装上阵,从“权力”中释放自我,走进宽阔无垠的社会,与公众平等互动,实现权责分明的“权利”表达;从“证明”中超脱出来,跨越逻辑地去研发新的服务,实现多种层次的价值传输并以此获得支撑前行的物质和心态反馈;事实上,若仅仅以“履行国家证明权”来定位公证这项事业,则其职能的行政性毋庸置疑,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也就因此而显现。《明信基本法》把构建综合性法律服务体系作为长期战略,将明信和明信人定位为当事人的委托对象和专家顾问,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年来体制改革途中尚未被深入发现和剖析的问题。

  社会发展到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些老旧的并且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因素不应再成为公证的绊脚石,在历史更迭和社会变革中融入新的环境、运用不断发展的其他事物牢固自身价值是事业源远流长的要诀,公证欲打造大众所趋的法律服务品牌,不被快速流动的世界所抛弃,必须在每一个阶段作出相应的思维选择和工具替换,有针对性地实施新的思维添附和技术嫁接是我们的正途。

  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主流“玩儿法”深刻影响着当下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很多同行遵之为“互联网产品”并将其附加至本业,欲打造“公证的互联网产品”,却很少有人研究互联网能为法律服务本身带来什么,以及法律服务者需要有怎样的准备。在这里,我首先表明一个观点,公证对互联网的运用绝不可以是面面俱到的叠加,因为它作为一种效率性工具是有局限性的:第一,效率不是传统事物价值的全部,除效率之外,公证更注重正义、诚信、秩序、安全的业绩表现,况且公证价值本身已经包含效率的内涵,互联网化只是强化其外在表达,正如无论耕地工具如何变化,土壤对作物生长的承载力是永恒的,再如“滴滴打车”提高搭载双方互动效率,但叫车服务的业绩表征依然在于乘客对车辆质感和驾驶安全的正向评价。第二,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和普及状况良莠不齐,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人对新事物的感知度和应用能力差异极大,互联网对市场交换方式的改变成效无法及于所有社会成员,它并非人们宣称的“全民享用”的存在,公证若过度依赖互联网营销或刻意标榜有限的服务方式革新,会削弱对添附基础(服务效用)和业绩驱动(各方的真正需求)以及不可被颠覆的其他要素的关注,例如,强调持续投入微信“公众号”重于现代化宣传体系建设是舍本逐末,很容易让主体陷入成本黑洞。第三,有人主张沿用电子商务模式突破“面签”审核方式等,这就是对“体验感无法被互联网取代”硬道理的逆抗,事实上,电子商务的壮大本质上并非源于人们更喜欢“足不出户”的购物方式,而是对种类齐全、价格低廉的平台青睐,若商品种类和价格一致,电商优势也将不存,因为“触摸”、“试穿”、“微笑推销”等服务是互联网所不能提供的,而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电子商务,收获顾客对线下体验即商品“性价比”的积极反馈才是目标,饱含情感张力的“面签”作为延续良久的传统公证价值的直观反映,从当事人感知角度和公证人职责层面看均是体验感所在,我坚持,互联网“可以替代人的智商所能创造的因素,却无法颠覆人类情商和德商应该彰显的价值”,否则公证机构与时俱进改造办公场所、在遗嘱所列财产安排之外增加“温情”条款等举措便无意义,餐厅林立之城,幽暗巷道中的“老字号”食店依然爆满就是“体验感无法被取代”之良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认同“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的思路,相反,牢固“产业升级适应互联网”的物本位思维以及运用物具融合原理促成之后的“再升级”才能称之为是“有序的进步”、“科学的变革”。也就是说,根据对工具的局限性之考量,公证在基础不牢靠、核心价值表达能力弱的前提下刻意攫取互联网资源只会带来新的弊端,因为互联网的基础效用是提供一个能够快速传递信息的空间,公证向社会传递的终极信息就是其法律服务价值,经实践“解码”后体现为对当事人的效用,若只能输出单薄业绩,则其信息无法饱和于磋商空间,实际上就是浪费资源,是一种无效添附,正如某硕大的海洋馆里只养一种鱼,缺乏观赏性和实用性。

  公证在追求互联网添附的过程中,对业务精耕细作,以质量满足当事人期待、获得重复性依赖是必要条件,而互联网添加则是将这种基础社会化,培育新的法律服务需求并以此倒逼公证升格市场态度、构建新型作业模式,即专业化和多元化基础。公证的专业化基础包括执业技能现代化、流程标准化、部分服务和产品可量化——但不是全部标准化和可量化,事实上,公证的竞争力和可传承性在于一定有非常多的业务是需要高端运营的,它们不可被完全“流水式”操作,即公证专业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涵:不被工具左右的服务和流程体系建设,以及能被工具筛选和改善的优质产品输出,其意义是,确保人们能在效率化渠道中获得真正的法律服务,而非365天*24小时的法律快餐;多元化基础则是指,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公证需要尽快完成“一体多面”的复杂化演绎,如此才能促使当事人生活简单化——公证走到今天,从业务类别看,各种对象关系的一体化聚集已基本完成,当下已进入致力于发展多面性结构的阶段,若死守证明“属地”,无力在“保全证据”之基础功能以外发散价值,则公证与互联网的接触只会停留在某个点上,更勿谈充分融合,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亦然,故超脱框架式系统,在现有业绩之外开发新的领域是公证获得互联网浸润的必要条件,此即其多元化基础,亦为公证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为实现这样的基础而扩展法律服务体系、改造流程和解决证据来源问题、构建平台化作业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研发增值服务、发挥循环刺激功能则是深度利用互联网过程中需要摸索的答案。

  在如此多的内容里面,我所欲传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在回溯两个道理,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二是“依势而动”——但你我一定要明白,“依势而动”的先诀是保留超然于历史、空间和具体事物而存在的执业精髓,让它们在每个阶段都能延续。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理性就是复兴思维和传承逻辑的演化,它倡导各类成员从社会沿革中重拾自我并在后工业化时代加以提炼。所以,我们不是为了纪念和庆祝而回顾历史,而是从中找到擦亮眼睛的一瓶药水和一块布,用它抹去阻碍视听的东西,然后我们带着这瓶药水和这块布,在它所赋予的开阔视野中继续前行。

  1956年出生的张国荣已经离开,但他留下的很多作品被奉为经典。我希望就算传统优势荡然无存、甚至所有的证明业务都被取缔的情况下,我们这群公证人依然可以循路而进,在整个法律服务体系中赢取有利的一席之地,在保持自身鲜活的同时为这个社会创造一些集体回忆。希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社会成员可以回头从我们所处时代的这个行业中萃取一些精华并使之复兴。希望来自公证行业的故事可以剪辑成津津乐道的电影,根植于人心并彰显一些追逐者的品质。

不懈怠前路,才能不辜负历史。对过去有些情怀并将其转化为动力的时候,真正的庆祝之旅才算开始。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