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时代下的公证变革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7-04 15:09:55 浏览9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摘要: 公证需坚持信息互联为主导的面向大众的服务理念,推进公证集约化、专业化的信息化管理进程,尽快扩大、汇集云数据库的容量,推行云计算模式下的新服务方式。

 

[关键词]信息化 影响 公证变革

 
前言:人类文明时代类别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信息技术应用到一定程度后达到的社会形态,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最主要的表征。对于信息化的描述在各自的领域或学术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的从技术决定论定义,有的从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定义,有的从社会关系定义。但在我国,至少目前最官方正式的界定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1]。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该对象和领域因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达成新形态或状态[2]。
 
   一、信息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万维网和其它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将信息整理、存储、分析、传输、应用到各个领域,促成各个领域向新形态转变,从而改变了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也促成了文化的融通。
在政治领域,信息化的扩大正削弱国家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概念[2]。现代政治是在以国家体系发展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政治是以经济为基层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权力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称。政治是为了获得、保持、夺取权力,为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进行的国际、国内关系活动的总称。信息时代的特征概括为:消灭空间、平等开放、赋予权力和分散权力[3]。信息化对政治的影响在于传统地理政治空间的消除,信息的自由交互使得人们更便于获得有关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信息,信息化让社会和政治问题从未无比的透明,民众对政治的民主参与机会会更加多,提高了政治民主的和谐。民众通过信息化传达自己的政治意愿,被赋予了一种任何政府不可排斥的言论力量和参考意见。政府的公共权力将被分散,尤其在一些关系到教育、医疗、保障、环境等"公共领域"。权力被分散,国家地位下降,造成某些大企业、非政府机构、个人获得了影响力和重要地位。随着这些非政治组织和机构重要性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就为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进程带来了种种挑战。
   在经济领域,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质量保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资源。信息取代了工业时代的劳动力和资本的中心地位。工业时代改变了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经济模式,让农业进入工业化,并转向现代工业经济。信息化将工业时代的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转变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有人说信息化经济创造的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产品本身,有效应用的信息作为商品和资源,在经济的发展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分配中决定了各自的经济地位。同时也在变革传统的店面式的商业模式和垂直式产业结构,扩大了贸易的步伐和范围,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也开始源于对信息的掌控。消灭空间和平等开放的信息化特征,让经济领域的无疆界化,经济结构变革、信息资源分配利用必然会带来经济秩序与地方利益的显性冲突[2]。
   在社会生活领域,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方式,在资讯交流沟通联系处分上由为明显。狭义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科学、哲学、伦理道德、法律、艺术、宗教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文化娱乐、体育等精神产品的消费活动)的总称。信息化对社会生活影响的重要特征是全球化。全球化让我们的社会生活趋向于融合贯通,共性的内容逐步展现,也同时渐渐淡化各自的历史、文化、民族独特的内容。民族的、各自历史文化的不能在放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而是在全球化的大范围内趋向同一。但这种同一性,并未消化掉各自的独特性,因为社会生活都与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相承继。社会生活具体到实际的生活层面都与社会分工有关,社会分工又直接关系到职业分类,任何职业都关系着社会的发展,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分工、职业分类都将面向全球化的开放和融合,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信息化影响的社会生活冲突、矛盾、迷茫将不可避免,却也不是不可调和。
   二、信息化对公证的影响三、信息化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信息成为未来经济上升式发展的核心资源。信息化实现了个体自我的权力赋予,真正体现和平、平等、发展的人类共同愿景。作为社会生活中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证在社会生活、经济、政治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公证审查更加科学化。
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要依法对当事人的身份、行为能力,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和当事人所申办的公证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调查,以防止不法经济活动和无效合同的出现。因此公证又被西方学者形象地称为"重大经济民事活动的安全阀与过滤器"[4]。公证人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是一种在制定框架约束下的自由心证[5]。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以及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均有不同,每个人的认知直接反应在思维即对事物的客观规律认识上也是不同的,公证人亦如此。社会的多元化,造就公证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共同发展,但在某些领域并非全面的专业化,公证承担全面的事实审查并不现实。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科技技术在事实的认定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审查制度的标准、手段正在被信息化技术标准、手段取代。二代身份证识别系统、人的指纹识别系统、人的面部识别系统的应用大大加强了公证的身份识别能力,提高了公证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同时公证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依法使用将成为公共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识别手段的应用必然带动公证审查制度的变更,从单一的证明材料审查到多方证明材料的收集和审查,任何一个证明材料不再是传统的单证。信息化极大提高了公证质量和效率。
   2、 公证的证明作用被强化。
公证机构初步审查公证事项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之后,对要证明的法律文书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法律意见,并依法予以证明。这种证明是人民法院认定事实的依据,具有最高的证据效力[4]。公证的证明职能一直是公证的立业之根本,也是公证这一职业的独有的职能。公证的证明作用是公证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本能,是公证的首要目的。信息化带来的是全球化的"虚拟"数据结构,虚拟世界的平等属性和互通特质给人情感上带来的是不确定性和不可信任。因为人作为生命体自身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并没有急剧增长[6],而信息却不断的被加工创造出来,这样的加工创造带来的的不安全和不信任。人们需求的是真实的、安全的和可信任的与自己兴趣、工作、学习、专业有关的个性化信息。如何筛选和甄别,搜索引擎提供了解决途径,却没有加强它的证明作用。网络公证的证明作用,作为证据在司法活动中被凸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网络保全证据公证一直被法院所接受的原因。网络投标、开标、评标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务,公证在网络上的游走,因为其公信力不断强化着公证在网络活动的证明作用。
   3、公证的证据效力被定格,服务目的凸显。
《公证法》36条的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公证的证据效力通过《继承法》、《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体现出来。作为大陆法系的民事法律,其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对于公证的证据效力,也随之相对固定在法律里。但是,信息化的平等特性,让人们在民商事活动中逐步趋向与对等,原来的信息不对等渐渐平等化。公证在民事交往中传递着中立、公平、公正,引导当事人获取相对对等的信息,设定平等的权利义务,消除各方的误解和分歧,最终达到订立合同或者取得一致的目的。公证又被称做经济民事交往中的"润滑剂"[4]。公证的证据效力已不明显,反而突出的是公证在达成合意中所起到的引导、规范、促成的服务性功能。相信很多公证人都有这种感触,很多合同公证事项,不是在领取公证书的那一刻觉得有成就感,而是在公证人的协调下促成各方达成合意的那一刻。信息化给了更多的对等信息,也给公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真实、安全、快捷的接受、使用该信息。信息化条件下的,围绕公证证明所做的附加值服务,将成为公证价值新的增长点。
   4、公证更前沿化和专业多元化。
信息时代下的信息知识以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2008年全球所创造出的数字信息达到22位数,从2006年到2010年全球信息总量增长6倍以上[6]。新兴网络事务的发展由互联网向物联网、移动互联扩展,网络信息的人和物和事互联,将信息网络、物理网络和社会网络进一步融合。信息社会生活事务的变化,直接促成公证的专业多元化发展,要求公证接受最前沿的生活方式,更多样的专业知识,因为公证是民商事活动中的非诉讼的司法第一接触者。电子商务的出现就是如此,不仅要求公证接受这样的方式,还要知晓这样的交易流程以及相关的信息认证、物流、金融、网络技术等知识,否则公证将无所适从。
   5、沟通渠道和桥梁作用趋向于平台作用。
人类无节制的消耗物质和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极大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成为经济生活的核心资源,将实现物质、能源、使用效能最大化,推动经济向集约化、专业化的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大众的的物质生活方式极大改变,网络消费、网络游戏娱乐、网络文化、网络教育等大大兴起。公证通过其中立地位在传统的民商事活动中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渠道,已开始不再适应信息化的改变。社会资源第一次分配的前沿感触者,公证在经济活动和民事关系中的平台作用日渐明显。在某些地方的一手房交易过程中公证的登记、公示平台,严守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在规范范围内发展,成为宏观经济的“第一道防线”。
   公证是诚信的大使,是中外交往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公证书是世界通行的法律文书,在中外经济和民事交往中,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个人,一些重要的法律行为、文书和事实必须经过公证才能为使用国接受和认可[4]。信息化使得政治生活的极大透明化,各国文化交流、互通不断创新和加强,各民族历史文化趋同而又独立。人们参与信息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各民族文化的融通已势不可挡,公证作为各国交流的国家或法律认可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融合特征,并保持着国家民族独立意识的迎合特性。公证是国际经济互动、文化交流的最开放的平台。
   6、公证服务向社会化发展。
信息化的特征之一,分散权力和赋予权力。公证权的性质一直被争论,有作者提出国家权力和私权,之外的社会权力说[7]。至少公证权的性质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的产物,并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尤其是信息化发展,而赋予了相应的全新社会化性质。社会分工协作是社会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公证作为社会化分工的一部分,虽要求公证的多元知识面,更要求的是公证专业化的社会特性。信息化使得公证成为社会公共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不必要求人人都是公证员,都懂得预防性的法律体系。人们需要的是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时,公证作为社会化的公共资源被大众、全民充分的使用,而不是国家或某些利益集体独享或垄断占用,从而使得物质和能源得以最优化的利用,降低社会经济总体运行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强效能,推动信息社会的持续发展。
   7、公证管理模式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面对全社会的客户需求,公证服务需更加专业,更为精细、规范,并对服务透明使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众的需求会更加全面、个性化、深层次,这就需要公证变更管理方式、优化流程、重构服务来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信息服务必然走向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6]。公证信息不应是孤立的,将分散、粗放、孤立的公证信心整合,统一构建共同的软件模块,提高平台的利用率,使得公证信息资源以虚拟化组织和分配,并实现弹性伸缩、柔性重组。资源聚合共享、协同工作,才能发挥公证的本身自有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建立公证抵押登记网络平台、"黑名单"通报信息平台。一些国家的公证协会已建立统一的公证办证系统和理论研究交流系统。这些只是信息化引导公证信息资源整合的一小步,真正触及灵魂的应是信息化快速流转产生的公证现代化管理的应对。
   8、在信息化下公证非公证
所谓的公证非公证是指,信息化下的公证非我们现在看到的公证。公证首先以证明为职能,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公证。信息化下的公证不再是个孤立的为证明而公证。信息化的平等开放和平行化特征,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制度的交流实现平等、平行的可能,但着只是可能,因为信息化下的以国家为主导的政治权利开始分散,公证独有的证明已不再独有,任何被赋予公信力的机构或个人均有可能成为证明的主体。然而,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国家法律、经济体制总会因为历史或现实的原因而产生隔膜,社会越开放接触的对象、领域越多相互之间的隔阖越多,没有交往就没有隔阖,但这不是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有意或无意的隔阖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社会各个职权部门也同样存在这种自我保护的形态。缺乏安全感,已不是个个体的问题,也是个社会的问题。打破这种基于安全感的自我保护意识形态,这是未来公证的责任,责任带来的是信任,信任不需要证明,所以公证的证明职能会逐渐淡化,反而撑起的是公证在信息化平台下人与自然、与人、与国家、与社会在各种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沟通、交流和桥梁渠道作用。我们应该注意到公证虽有"准司法性质",但公证是国家法律适用系统中是最接近于民或者说是百姓在法律适用活动中的第一接触者。法律体系设计中调解、仲裁、诉讼均在纠纷发生后,而公证是纠纷发生前的。故公证的桥梁渠道作用显而易见。未来公证不再是以证明为基础,这就是我所说的公证非公证。
   三、公证在信息化时代下面临的变革
   信息化给我们公证人带来的不仅是思维方式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变革中的阵痛。信息化已不可逆转,如何适应这场变革才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
   1、信息化技术在公证活动中的发展历程
公证活动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的标志性事件是:个人计算机在公证工作上的应用。最早期的计算机在公证工作中的应用仅只是文档处理、编辑和打印。但这一变化极大提高了公证工作的效率,并推进了公证文书标准化进程。公证员感受着这一变化带来的闲暇时光,不必再重复处理文字上的事务。
第二次公证工作信息化的标志性事件是:局域网的建设和应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数据计算处理到文件包的交换,数据交互始终贯穿在计算机理论和应用过程当中。不管是以后的超文本、TCP/IC协议、WWW、搜索引擎等技术的开发利用均将互联、传输、共通的思想传达了出来。单机运行和处理向局域网多台电脑的联机资源共享,改变了传统的公证工作模式,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公证登记簿"。传统的公证登记簿是纸质的人工手动登记,局域网的连接,改变了手动登记模式,登记只需登录共享的文档录入即可。
   第三次公证工作信息化的标志性事件是:计算机专项应用软件使用,即公证办证软件的开发、应用。早期的软件依附于硬件,当时的硬件主要结构是运算部分和存储部分。软件是将需要的数字通过物理运算的客观规律得出想要结果的工具。公证工作也不列外,我们想要的不是简单的公证登记簿,我们想要的是在当时条件下的办理公证的流程管理,包括公证收费的财务管理和公证档案管理。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却也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第四次公证工作信息化的标志性事件是:小型服务器和与之配套的公证办证软件的应用,以及公证数据库的建立和高速多容量的通讯网络应用。第三次公证信息化建设奠定的发展思路和实际的扩容要求,单机、拨号联网的运算已跟不上时代和经济社会对公证的需求,这从侧面也反应出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影响。现代的高速通讯网络设备加之小型服务器的应用,公证数据库开始形成并逐渐增加。运算能力的提供提高的不仅是效率,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第三次信息化建设只关注了办理公证事项的流程,而第四次信息化建设却要求对公证处及公证人员的全方面管理,如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运行成本管理、执行管理等。当然这也不是一夜之间就产生的,而是在不断的适应和变化中改变。所以小型服务器的运行、备份、更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软件升级促使现使用的软件永远停留在“升级版本”中,涉及信息化的管理制度不断更新。
   2、现阶段信息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下的公证变革
   30年前个人计算机被送入千家万户,20年前网路交互通过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现在,服务正随云计算被送入千家万户[6]。信息化最大的特征是平行的平等的开放的打破时间空间的互通延伸。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是丰富多彩的复杂的并抽象的拓扑结构[8]。但它不存在顶层,虽然互联网发展的任一时代,都有一定的技术上的协议和框架,可这一架构从未完整的规划。没有顶层的特征,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的深入,将社会网络、人的网络和技术网络融合并朝向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中来。网络化是公证发展的趋势,进入云计算的公证网络数据信息是公证的发展方向。第五次公证信息化建设才开始,网络办证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许多未知的事务等着我们。
   3、云计算与信息化对公证影响的契合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以服务方式提供的新型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是动态、可伸缩且被虚拟化的。云计算的任务主要包括服务计算、变粒度计算、软计算、不确定计算、人参与的计算和物参与的计算。如何提供便利的服务计算、如何应对计算过程中的适应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如何理解复杂的自然语意完成智能交互、如何完成大众参与的人网交互、如何完成物网交互。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分配和使用计算资源,如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交互能力[6]。信息化对公证的影响之一就是开放式的融通并将公证推向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前沿。这种前沿就是互联网中动态、可伸缩的虚拟的数据库。公证因其自身的特性,在工作中不但印证了如廉租房抽签的行政活动阳关化,商品房交易、开标活动等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社会生活如继承法律关系的法治化和社会和谐。因这些公证活动产生的数据库将成为重要的计算资源。
   信息化对公证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公证社会化和服务功能。本文前面所述的审查科学化、证明作用强化、专业多元化、平台作用实际上都是从技术功能角度说明公证的服务功能,这种功能是在社会化条件下的服务。云计算的大众参与、以服务方式提供新型计算模式将公证的信息化时代要求结合在一起。我们不可能再孤立的做自己的公证数据运算和交互,我们需要全方面的信息资源如房产抵押登记、房屋产权权属、有无受限制情况、公民身份、公司工商登记等信息,同时我们也将面临社会分工下的个人或群体对公证信息的渴求。这种交互转化为经济活动,你可以是无偿也可以是有偿,我们不能回避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为我所有"的观念应转变为"为我所用",我们享有的软件知识产权、硬件、通讯网络、高端设备,均可计算、存储、交互,参与到云中来。云没有特定的制造者,所有人都是云的制造者、使用者、所有者。云计算把服务计算放在了首位,因为用户真正需要的是通过网络中的服务获取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需的相应服务。服务成为公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增值点。
   信息化对公证内部管理的影响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和专业化。在服务为基础的现代生活中,服务更加社会化、集约化和专门化。为了满足个性而又多元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需要变粒度计算[6]、[9]。个体的人因其社会性的特征而呈现个性而多元的需求,其思维的过程是对相关的事物信息颗粒进行可变的跳跃的分析、筛选、加工、应用。云计算的变粒度计算实际上是模拟人的人工智能计算,从而满足不同个体个性而多元的需求。实现这样的多粒度和变粒度的计算就需要云的集约化和专业化,通过资源整合、使得计算更加专业和精细。信息化服务观念直接影响到公证的管理模式,通过公证和周边资源的整合、细分,运算出最优的组合。如果有不合拍的管理制度,将会加大限制变粒计算的发挥和需求应用。
   4、信息化时代下公证变革的方向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面临的是网络为基础的、大众参与的、以服务方式提供计算模式的云计算。现在有很多提法,如网格计算、超级计算机的超算中心,三网并同、智慧城市,还有就是非常流行的物联网。不管那种运算模式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的应用,不论服务的对象。有些存在于自己独立的领域如航天系统,其对数据运算的要求,目前是不能与现有的云计算相提并论。但作为社会化的公证服务却不具备那么强势信息资源和运算地位,公证的社会性必然向大众的社会化的云计算发展。这里再提下物联网,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的联通,进行信息的交互,实现对物的识别、应用、管理。云计算是物联网的基石[6]。综上,公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应是朝向云计算的方向发展。
   四、公证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前文已述,第五次公证工作信息化建设我们才刚起步,超越局域网的外网办证,与产权管理部门的房产查档信息对接是我们走出的小小一步,确预示着方向性的东西。硬件上的设备、通讯线路的流通量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使用并使之效率最大化。我们更多的因关注信息资源和对资源管理、互通。
   1、公证信息资源混乱。
到目前为止的公证办证软件和公证数据库都是以办证流程为主导的信息录入和存储,以及应对投诉、诉讼等情况的利用。信息资源没有全方位的整合、分析,并被用于市场、客户分类、管理运行决策上。信息资源反映的人力资源和客户资源内容不全面,造成人力资源使用的重叠、评价不完全和对客户重复维护。公证信息资源的混乱脱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数据库最大的缺点是数据库表的扩容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见未来的管理使用趋势。如何细分归类各种公证信息成为单一小型服务器运行现有系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利用其它的运算设施进行专业的计算。应用云中的其它资源为自己运算,并供自己或其它需要的人、机构有偿使用。云计算是以集群计算为主,它的力量总是大于自己的一台单机。而且在必要时云可能会因为需求调动网格计算或超级计算机计算来进行运算,这并非不可能,方正的地铁系统如此。通过云的运算,我们知道什么客户是你的大客户,需要你花费多少的精力去维护它;谁是潜在的客户,你将怎样为它提供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上将会有据可依,而不是近亲远疏的直观感受。人员的晋升、降级有了明确的提示,各种学习和事务申报将不会被管理人员的忘记而被抛弃或丧失机会。
   2、传统的公证软件消费模式的不适应。
计算机单机上必备的是硬件和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软件依附于硬件,软件作为单独产品,催生了软件工程和产业。软件产品大部分面向的是单一的或同类别的客户群体,这样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客户的个性而多元的可变需求。现有的公证机构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毫无列外的都走了软件作为产品的消费模式这条路。我们通过洽谈,告知公证办证的信息化需要,软件公司组织人员调研、考察、并着手开发、测试。开发与测试是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尤其在开发过成中对需求数据库表的假设,必须保留足够的未来预见性。软件初步成型后,还得投入大量的资金给软件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物理运算条件,建立服务器框架、局域网络网线铺设、存储、安全、断电运行设备采购等,并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试运行良好后开始使用或边测试升级调整边使用,这时你又需提供再培训的条件,并承担维护、升级和管理费用,这才是最大的开支。软件产品成为“永远的测试版”,软件不再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之前的历史局限预示一旦不能适应我们所需,那将花费更大的资金、人力和其它资源从头再来。一旦如此都是不能接受的。"为我所有"的软件消费观念应转为"为我所用"来,将这些曾经必须的开支放到云计算中,我们仅需要"租",通过我们的信息资源换取我们所需的应用软件。就现在大型公证机构所拥有的的信息资源和运行设备而言,提早进入或创立云将是战略性先机,它所带来的将是经济转型下的可持续性发展。
   3、安全问题。
   4、公证在法律赋予的公证证明权力时,必然要承受相应的管保、保密义务,安全一直是公证信息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第四次公证信息化建设的一直没有突破局域网的限制,抛开技术和成本原因外,最大理由就是安全。信息化下的公证必然会面对诸如软件漏洞、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以及信息泄漏等普遍而共性的问题。信息安全指保护信息和信息系统避免遭受非授权访问、使用、泄漏、修改和破坏[6]。这就要求保障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未来开放式的云计算下公证信息安全尤为重要。但请相信云计算同样可以提供计算资源的安全措施,因为这也是一种服务。安全在人们的认识中是相对的和分级别的,不是绝对的安全,它存在于一定的级别可控的标准范围内。技术手段可预防和控制相对安全,如现在网络上常见的“验证码”,它是随机不可重复的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管理,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应覆盖信息系统的全部。这里要强调"信任管理",服务的前提是各方建立信任,在云计算的交互模式下,我们在一个共性的平台下更容易建立信任,这种信任和安全又成就了这一平台的品质,淘宝网亦如此。信任不单是个技术上的问题,它还是个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安全保障是一回事,风险防范、救济途径和补偿也很重要。公证因为其与生俱来的公信力和诚信特质,在云计算动态、开放的环境下必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构建诚信社会首先要构建的是网络上的诚信,公证参与诚信管理不但能从社会权力上予以肯定,也能从法制上予以肯定。
   5、现有的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的公证管理并不同步。
简单说就是滞后,这与传统的软件消费习惯有关。公证的现代化管理需要运用系统、控制、信息等各方面的学科知识,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建立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管理组织,从而使公证自身符合发展的要求。不要排斥公证作为社会分工下的职能管理要求,管理手段无非是因为时代发展的不同而不同。管理从寻找需求出发,但如果你的组织结构、流程运作、人力资源配比、信息传递均不符合需求,再高强先进的管理都没有用。证明业务是公证的生命,非证明业务是公证的生命躯干。我们在推行非证明业务时,系统流程的对接不畅,数据的更新流转不利,将造成流程上的混乱以至与所谓的快捷、安全将荡然无存。根究到底原因在于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物,物与人的交互并没有实现完好的对接。交互的畅通在于信息的完整和运算需求的完整。当一项非证明业务向计算机发起时,简单的单机给你的只是数表上的内容。如果是云计算,它可能会告诉你前端状态需要等待的时间,云的智能化突出显现的是全方为的信息提供,它能告诉你该干什么了。我们很可喜在某些方面有了突破如某些公证机构的系统在制证完毕后短信自动通知当事人领取公证书的功能。计算机与物的交互在于信息反映物的存在状态,而我们现行的大多是人与人的交互来说明物的存在,而且不能通过系统感知物的真实状态。物联网现行的应用并不广泛,故我们设想的公证理想状态也实现不了:通过信息系统虚拟化实现物的转移。信息系统环节至关重要。
   6、部分地方政策、管理制度本身限制公证信息化的进程。
公证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自2000年公证体制改革以来,公证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取得的成就,首先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公证工作就发展的越迅速。再就是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管理制度改革。我国公证采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证协会与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结合的"两结合"管理体制[10]。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公证事业的发展,一项管理制度适应新形式下的经济需求,必然会充满活力和前进的动力。在有些的地方我们听到了不少的公证体制与管理不适格的声音。在此我们仅希望管理者在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以服务为本位制定执行开放向上发展的管理制度,并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毕竟公证信息化建设的很多基础性数据库需要管理者创立和建设。
   7、公证非公证的意识矛盾冲突。
公证离不开证明职能,却又要被淡化证明职能,这是个矛盾体,但矛盾总有统一的一面。我们一直以衡平启发自居而骄傲,又在为社会对公证的不认同而焦燥苦恼。矛盾的统一在于对公证事业的创新,公证流程的创新、公证管理的创新、公证事务的创新。我们面临的是信息社会的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服务,社会分工注定公证的法律专业特征,而不是全面的专业化。社会的需求多样而富有个性,必然会让相对方基于安全意识形态而予以不由自主的对立。公证化解的就是这种不由自主的对立,主动承担某些责任,从而实现客户相互之间的个性而有多元的需求。公证需要被认同,就像人在承担一定责任时的需要一样。被认同首先是尊重你服务的对象和认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让它们在你开创性的公证工作中获得满足,认同和被尊重。回过头来,客户又会因为选择了公证这种模式,而强化的公证的作用。公证提供的是一种选择方式,并应用在广泛的民事活动和经济生活中,而且这种方式有其独到的内涵,比如继承调解代办、房地产交易代办、抵押代办、银行金融代理等。
   总结:信息化将我们传统的三维的社会生活变成有"虚拟"世界加入的四维空间。人们在四维空间内,思想更加开放而上升,人们需求的个性而多元的特征不可掩饰。以信息资源为核心资源,为服务而开展的经济活动主导着经济生活。政治的更加开明和阳光,让人们权力得以以信息化时代特征表达出来,并促成民主和谐。公证作为社会生活中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其存在是有特定的历史延续性和新时代的需要性。将信息化的需求导入公证管理和工作中来,转变思维开拓创新,公证才有生命力。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公证的情形:手机必然取代现有的计算机端,手机的功能将涵盖现在的电脑,我们传统的显示设备让人们是被动式的接受其内容,未来显示设备将能通过其功能实现"物联"的传感。当存在公证需求时,通过系统进入公证的云,下载公证系统进行与公证人的人与人的交互。依据公证人指导,用“物联”的传感将相应的证明材料和公证内容、目的等信息录入系统云端,云的变粒度、软计算等(智能计算)将会自动识别、分析申请的目前、公证内容和身份、权属的情况,必要时调取教育的云存储、房屋产权管理的云存储等进行运算,确定事项的可行性。经过公证程序,发送电子公证书及其它部门需要的信息包给当事人和相关部门,公证人员通过手机无线的信息虚拟,代为实现物的转移。最后实现整个过程的信息通报和数据分析、存储、再利用。
   在云计算的运算模式下公证提供个性而多元的服务,满足大众的需求。保障经济生活的安全流转,同时通过证明的强化作用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疏通引导正确的政治倾向。公证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公证必然要适应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下、社会化的服务方式。从而改变管理模式,开展集约化和专业化进程。在应用技术上充分发挥与生俱来的特征,参与、主导云计算的"信任管理"。云不是一开始就有,云没有顶层。它类似于自然界的水的生态循环,当我们及周围的云存储数据资源不断汇聚形成规模,在阳光(需求)的光照下,蒸发上升形成云。开始总是困难的,所以整合现有资源将互联进行下去,各种资源必然会蒸发上升。
   信息化让公证有了新的工作方式,也为这种新的公证工作成为人们经济、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选择。当只有一种选择或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是很难想象会有多少活力,这也是与信息化社会不相容的。信息化让公证提供的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渠道,而不是证明本身。面临着信息化下的公证,我们有很多思考和实际行动,虽面临着自身的矛盾心理和来自各方面的非议。但信息化不可扭转,公证在信息社会的变革中显得那么的微小和不自信,公证怎样创新转变、怎样走,本文作者在此不作深入探讨。


群贤毕至

访客